编辑: | 2022-04-13
青春战疫故事汇
当前,全市正处在抗疫的攻坚阶段,作为以医疗建筑专长闻名于行业的上海院,自然在抗疫工程项目中责无旁贷。此前,上海院官微已报道过《龙耀路上闪烁的光芒|徐汇区龙耀路方舱医院设计纪实》。
在这些为城市筑牢防疫屏障的逆行勇士中,也有不少青年设计师,就让我们聆听青年们的战疫青春故事。
3月28日晚,我接到吴卓艺所长关于驰援徐汇区龙耀路6号定点转移站建设的紧急通知。立马赶赴现场与众领导会合后进行摸底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对大家是脑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最终在五院总建筑师倪正颖的带领下,建筑专业仅用四个小时就完成了初步的设计,并提交给机电各专业进行设计深化。
仓库改造困难多、资源条件有限,我们在结束了两天的图纸设计工作后又随即赶赴现场进行配合。拥有丰富经验的建筑设计师严晓东与刘宾带着我和同事贺昱凯与施工方联合开展工作。刘工凡事亲历亲为多次进入工地发现问题,严工总能快速为现场施工解决问题。两位前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让我受益匪浅。蔡淼副院长、金峻书记作为我们坚实的后盾也一直在现场陪伴着我们。
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顾伟华, 集团综合办主任夏剑铭,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姚军,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文杰等领导亦莅临现场,鼓舞了我们的士气。
项目还在加紧赶工中,我们也始终与现场进行紧密配合。虽然几经波折多次更换临时办公场地,但是工作还是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设计团队不眠不休的奋斗精神,以及前辈们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都给我极大的动力!作为上海院的一份子,能够在这次转移站建设项目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感到非常荣耀和自豪。并将继续以我专业的知识技能和锲而不舍的工作态度,与上海院同仁攻克一道又一道难题!
3月30号一早接到建筑同事电话,龙耀路应急方舱改造急需结构专业的驰援。接上同事贾如钊后,我们火速赶往现场。
到达现场后,我们火速进行了踏勘和巡视。现场是一个较为老旧的军用仓库,整个仓库采用老式的排架结构,结构保留较为完整,但现场抢进度施工中存在楼板、砖体结构大开洞未补强等隐患。摸清整个现场情况后,我们迅速融入到设计队伍中,制定了后续改建中结构专业的原则和补强做法,并对现场的隐患进行排除。
疫情期间,能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为上海的抗疫做一份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我倍感心安。我们到达时,金院、倪总,还有建筑、机电的同事已经驻场奋战了3天3夜……也正是因为整个疫情背景下,有无数这样的人在默默的奉献着,让我们更加有信心,相信上海的疫情终将早日过去,让大家能回归正常的工作、生活。
惊心动魄的29个小时
3月28日晚,我接到倪所长电话后,立刻安顿好家人,赶往设计现场。由于需改造的仓库设计于八十年代,留存下来的资料只有一套不完整的蓝图,因此,我们机电三个专业一同前往现场实地踏勘。
在摸清初步的条件后,我回到设计现场与建筑专业沟通,确定了方舱医院给排水设计最重要的污水处理设备的摆放位置,随后就着手开始画第一版室外排水总图。直到晨曦破晓,我叫醒了参与后方支援的小组同事倪轶炯和谢驰原,请他们复核方案并开始画室内平面图。
晚上七点,在多次调整即将出图前,我们又接到业主要求,隔离点的床位从原定的870床增加到1200床。我赶紧联系院总师赵俊同志,虽已是深夜,但从电话里可以听得出赵总一直在坚守岗位,给不同的应急项目出谋划策。他与我一起耐心地分析判断,着重强调需要严格遵守的防疫底线,最终我们一致认为,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实现病床数量的增加。
就这样,我们的设计方案三易起稿,终于在30日的凌晨完成施工图的出图。回首伊始,从抵达现场到最终出图经历了29小时。这里面有我们上海院人的砥砺前行,更有我们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在接到龙耀路这个项目之前,我们整个电气团队已经完成了好几个应急项目的设计任务,大伙儿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但看到专业负责人孙瑜作为驻场专业代表依旧在不同的现场坚守,我与马振、李芦和瞿明珠在家中不敢停歇、随时待命,在远程协同后台的设计出图工作。
这是一项在特殊背景下的隔离管理场所设计任务,时间紧任务重,需要驻场技术人员迅速勘察现场并及时给出解决方案,不仅是对团队默契的考验,也对各专业之间的协调提出了高要求,更是对专业设计人员脑力与体力的极限挑战。
此次项目的困难不同以往,许多调整需要现场和后台联动,并给出相应的优化方案。而且驻场人员需要承担的不仅是执行设计标准,更多的是需要在现场承担起项目经理的职责,统筹协调卫健委、院方、设计和施工之间的关系,将院方和卫健委的要求转换为工程语言,同时将施工、设计和时间的压力传递给院方。设计团队心照不宣,同样的通宵设计出图,团队之间配合愈来愈默契,有条不紊的推进项目。
能够参与此次项目是我的荣幸,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对抗疫情,为防疫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作为党员,在本职岗位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一同迎接上海最美的春天。
3月28日晚,正在做晚饭的我接到任务通知,立马放下锅铲,收拾电脑奔赴徐汇区龙耀路6号,同刚在漕宝路121号奋战3天的任家龙副所长会面。在项目现场各专业进行了初步探查场地和讨论交流。紧接着22点至凌晨同区政府领导和医院专家展开启动会,凌晨1点至3点,机电专业再次前往改造现场进行现场具体条件调查。从凌晨4点拿到建筑初步方案开始,暖通赶在次日8时前交出了最便于现场施工,同时满足卫生防疫规范的施工图,交由施工单位先行采购材料。
3月29日,沈彬彬副所长接替任工负责暖通板块,全天同医院专业与建筑专业配合讨论方案,下午5点由于疫情原因,所有人员由施工方办公楼转战临时项目部,晚9点建筑最终施工图确定,沈工也在同朱学锦、朱喆总师的不断交流中实时更新最新暖通设计标准。同时所有暖通设备根据前夜张伟程院长和任工的方案,便于施工安装,在日益严峻的疫情面前抢夺工期,确保患者即使入住。机电经过6小时紧张的设计同时与其他专业紧密配合,在凌晨3点前进行了图纸移交,施工现场随即进入全速发力阶段。沈工安排我回家休息,而他则继续前往工地,同施工方配合,确保项目按时交付。
天亦无情人有情,新冠无情人有爱。此次方舱应急改造工程,现场设计师往往只能趁其他专业设计师开会时稍作休息。在超强续航,极高效率的背后,是一颗颗燃烧着的赤子之心,是作为上海院设计师对上海这座城做出的承诺。
编者话 :
作为目前徐汇区已投入使用中的定点转移站之一,龙耀路方舱医院的设计团队从“深夜接到指令”,到“床位数增加”,再到“转移办公地点”,过程可谓一波三折。但是,团队的设计师们本着“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决心和信念,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为抗疫堡垒再添新砖。
青春仍在书写,故事还在继续……
来源:YOUNG上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