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2022-06-20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标志着大湾区建设的国家战略正式启动,作为大湾区中心城市的深圳被赋予了建设创新引领世界级创意之都的重要责任。城市建设面临转型升级,建设领域的革新正朝着从规模发展到注重质量内涵的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全面推进。与此同时,设计企业普遍面临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设计服务要求日趋严苛、任务总量下滑和市场起伏不定的压力。这一年,华艺适时调整了内部管理模式,把项目经营权下放到各事业部,以期更敏捷地捕捉市场需求,激发团队动力;同时控制规模,聚焦重点优势领域,持续培养和提拔年轻设计师,支持他们在明确责任的同时,施展才华,迅速成长。
⊙深圳城建大厦
⊙深圳招商局前海环贸中心
⊙深圳留仙洞总部基地项目
⊙深圳粤港澳青年创业区
⊙深圳前海深港广场
这一时期,深圳的公开建筑招标市场已成为国际国内设计团队群雄逐鹿、各显神通的沙场。面对日益残酷的竞赛环境,公司持续加强与国际国内优秀企业的合作,取长补短、融合创新,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建筑与城市设计理念,创作了一批高水平建筑作品。如在超高层办公建筑综合体方面,与Gensler合作的深圳城建大厦(2018年),以立体城市理念在超高密度开发的中心地区实现建筑功能、城市交通与公共空间的高效整合。与 gmp 合作的深圳华侨城新玺名苑(2019年)将一片老旧城区打造成将建筑景观、文化娱乐与社区生活完美结合的都市舞台。与OMA合作的深圳招商局前海环贸中心(2018年)采用立体景观系统,为具有高密度复合功能的前海片区编织了一系列开放、连通的城市文化生活空间。与bKL合作的深圳留仙洞总部基地项目(2019年)在一片由4栋超高层建筑组合形成的总部基地集群中,引入了一系列垂直空中花园和公共空间体系。与KPF、中建西南院合作的成都天府新区中海超高层项目(2018年)进一步拓展了超高层空中大堂和垂直花园的设计,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城市新的标志性超塔。除了大型超高层项目,华艺近年与境外公司合作的还包括文化博览建筑及产业园项目。如与罗杰斯史达克哈伯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合作的深圳粤港澳青年创业区(2019 年),用小体量的组团花园式办公楼来诠释这个作为深圳前海首个聚焦产业加速的深港青年科创平台的独特气质。与藤本壮介合作的深圳前海深港广场(2021年),方案以“漂浮的山”为设计理念,融汇深港文化元素,汲取山水园林艺术,旨在打造未来城市客厅。在与境外公司的合作中,华艺团队一方面拓展创作思路,汲取先进的设计理念,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协同工作能力,培养了专业项目管理的思维方法。
⊙深圳前海太平金融大厦
在采集他山之石的同时,华艺也注重内部挖掘,加强原创设计。2019年底,公司抽调方案设计骨干成立创作中心,鼓励年轻建筑师专心投入公开竞标市场,在实战中充分施展创作才华。创作中心成立不久即斩获深圳前海太平金融大厦(2020年)、深圳公安局警察训练基地(2019年)等项目。太平金融大厦位于深圳前海企业总部中心地带。该方案摒弃玻璃盒子式的常规高层办公建筑造型手法,采用暖色调的陶板幕墙,以精致的细节处理,展现“千折鎏金、典雅大气”的整体形象,在超高层云集的总部大楼集群中脱颖而出,深得业主认可。这一时期华艺创作的总部大厦类项目还包括深圳乐普医疗大厦(2017年),其以“温润如玉、圆润饱满”的双塔形象在留仙洞总部基地中脱颖而出;深圳莱蒙国际大厦(2018年)顺应龙华上塘片区“形象之门” 的城市形象,成为城市级打卡地;后海中心区中海总部大厦(2021年) 充分采用被动式健康通风技术,打造5A级近零能耗建筑;等等。
⊙深圳宝安人民医院
“十三五”前后的十年间,国家对包括医疗、养老等社会健康服务产业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同期,深圳为补齐城市医疗发展长期滞后的短板,加大了对公共医疗卫生建设的投入。华艺抓住机遇适时成立了医疗建筑中心,加大对医院专项设计领域的研究实践。该中心从承接单栋住院楼设计任务开始,逐步拓展到大型综合医院、各类专科特色医院以及医疗研究机构,先后承接了超过1万床的医养建筑设计业务。其中包括3000床的湖北襄阳医疗中心(2012年),全国药检系统中规模最大的深圳医疗器械检测和生物医药安全评价中心(2015年),全国单体医院建筑规模最大、容积率最高的深圳宝安人民医院(2017年),作为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二期)(2018年),以及定位为粤东地区最重要的医疗救治中心和科教基地的汕头市中心医院(2020年)等。
⊙汕头市中心医院
为推进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从2016年起,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深圳也将发展装配式建筑与保障房建设的要求捆绑,大大提升了装配式建筑的落地性。华艺早在2015年就专门成立了以装配式技术为核心的建筑工业化研究中心,恰于此时抓住机遇,厚积薄发。厦门龙湖马銮湾项目(2018年)是当时福建省住宅商品房中预制率最高的建筑,还是华南地区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中高度最高的建筑,2019年也获得《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A级范例项目认定。公司分别于2019年、2020年获得广东省“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产业基地”称号。
为落实住建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要求,深圳开始在全市重点建设片区试点“总建筑师负责制”。其中对于总面积达10平方千米的深圳国际会展城(2018年),建立了首个“建筑 + 规划双总师负责制”,华艺被选聘为深圳国际会展城总建筑师咨询团队。面对这个“工期短、工程大、内容多”的全球最大的会展中心,总建筑师咨询团队的职责包括负责技术协调、专业咨询、技术审查,对建筑与规划方案、公共空间环境、道路交通与市政设施、 规划管理及城市风貌类协调等方面进行全面统筹,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保障。这一项目也锻炼了华艺设计管理团队,推动华艺从传统的建筑设计领域拓展到提供全过程建筑咨询服务领域。
⊙深圳国际会展城
建筑创作不仅要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更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华艺设计对专项建筑领域的重视,主要基于两方面的环境背景:一方面,人们对生活环境品质要求的日益提升,促使建筑设计师从提供空间作品向提供全方位设计服务转化;另一方面,科技创新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绿色低碳、健康可持续的城市也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这些行业的发展变化必然推动建筑行业朝精细化分工、专业协同、技术引领的方向前进。
近几年,公司持续在已形成一定市场优势的设计服务类型上拓展业务,构建了以超高层建筑、精品住宅、医疗健康建筑等为核心的设计产品体系。同时成立了科技部,大力推进公司技术质量平台和技术标准建设。实施科研奖励政策,促进产学研结合,通过技术研发增强建筑设计综合实力,力争形成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核心技术体系。例如,在超高层建筑领域,正在基于现有的几个超高层建设项目设计成果在集团内设置科研课题,展开面向全生命周期的超高层建筑成套技术研究;在医疗建筑领域,通过承担多项行业相关标准建设及研究,拓展新型医疗建筑工艺、技术与空间结构;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正在针对不同预制率和结构形式的装配式建筑建立标准化设计体系,并推动智能技术与装配式技术的协同发展;在传统的住宅建筑领域,着力推动标准体系建设以提升效率,同时围绕重点需求展开专项研究。公司还在绿色健康建筑技术、BIM及建筑智能化、复杂结构等专项技术领域深耕,构建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和专业咨询服务。
强调技术不是忽略创作,而是为创作提供自由飞翔的羽翼;做强平台也不是轻视个体,而是为设计师的创意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华艺的设计实践,顺应当前建筑行业转型提升的发展脉搏,朝着科技引领、做精做专的方向提升全过程设计服务与全专业协同的技术优势,成为大湾区领衔、辐射全国的行业引领型设计与咨询服务机构。
结语
35年来,华艺立足特区,潜心耕耘,深度参与了深圳改革开放40年的城市建设,见证了这个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公司也从几个人的规模稳步提升并保持在七八百人的中型规模,在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为开放发展中的中国贡献了超过4200项建设作品。
华艺建筑创作道路的延续,得益于改革开放和深圳这座城市所带来的自由、包容、追求卓越、鼓励创新的大环境。同时,华艺建筑发展的道路上也留下了老、中、青三代华艺人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脚印。在第一个十五年的初创阶段, 陈世民大师作为公司创始人之一,兼任经营管理和总建筑师职责,设计亲力亲为,创作充满激情、高瞻远瞩,同时又爱惜人才、开放包容, 吸引了当时一批国内优秀的建筑师加盟华艺。其中一些人后来成为院士大师级的知名建筑师、中年建筑骨干和杰出的工程师,为华艺设计的高标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第二个十五年的发展期,在新的公司管理者和技术牵头人的带领下,公司顺利地实现了从事务所到现代设计企业的过渡,同时保持了“传帮带”的传统和自由宽松的创作氛围。这一时期一批1960年代末至70后出生,正处在而立之年的青年建筑师逐渐成长为核心力量。这些优秀的建筑人才中很多已经离开华艺,不少已生长成知名企业的领军者,或地产企业的佼佼者,华艺也因此被深圳的设计界称为“黄埔军校”。这些老、中、青建筑师群体在华艺的创作经历,跨越了带有特殊责任感和使命感的80年代,万象更新、高歌猛进的90年代,以及多元丛生、起伏跌宕的新世纪。他们不仅留下了个人奋斗的足迹,也共同描绘出一幅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成长的,两代建筑师群体的集体影像。
如果把华艺公司35年的发展放到中国时代变革的背景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伟大的时代在一个建筑设计企业背后刻下的深深烙印。从华艺的建筑创作发展历程,可以归纳出几个“关键词”,表达了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中国当代建筑实践在南方的主要典型特征。
“务实”。身处高速发展的房地产市场中,华艺建筑师以市场为导师,在实践中学习,在竞争中超越。既不局限于已有的经验教条,也不盲从于对各类流行“主义”或语汇的追捧。面对不断更迭的市场和社会需求,华艺设计始终关注于融合运用当下最合理的形式和技术,解决当下最突出的问题,同时随时争取最有可能实现的创新机会。从这个角度而言,华艺及扎根于深圳的建筑同行们一起,共同塑造了这一时代的“深圳实践”,创造了属于深圳的地方风格。
“稳健”。过去35年,作为一家港资央企的设计公司,华艺聚焦建筑设计的主航道,力求保持稳健的步伐,在平衡中超越自我。在设计管理上,强调充分发挥技术引领和专业协同的力量;在创作氛围上,鼓励开放交流和个性表达;在企业管理上,关注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在建筑设计已经进入全面的精细化分工年代,华艺相信行稳致远,建筑创作必须保持“理性”与“浪漫”的结合,在创意上大胆突破,在技术上持续深耕,持续构建深圳这个“先行先试”的设计之都的城市空间与时代精神。
“开放”。深圳初创阶段的城市建设实践是否成功,不仅影响到中国建筑发展方向,甚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在面临纷繁复杂的新旧观念冲突、东西文化碰撞,以及地区差异与竞争时,开放还是保守,不仅是一种态度,也需要承担风险的勇气、兼容并包的气度和自信。深圳海纳百川、开放竞争的建筑市场,鞭策着建筑企业和设计师不断突破自我,也造就了现今达到世界领先水准的建筑设计水准和城市环境品质。近两年,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内循环”的提出,以怎样的方式保持开放,怎样的建筑才能承载未来社会的进步,又成为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
“创新”。立足于深圳这个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建筑设计企业,“创新”是其核心精神。这个年轻的城市同时赋予建筑师的,还有摆脱历史包袱,冲破陈规旧俗,敢于先行先试的勇气。1986年华艺作为第一家外资独资建筑企业在香港的成立,其本身就是中国对外合作经济的实验性开端。在其后的发展中,华艺在各个时期的建筑创作探索都紧扣时代脉搏,勇于先行先试、突破常规,为天下先。华艺的创新之路,也是过去30多年的深圳乃至中国建筑创作能够持续发展繁荣背后的一个缩影。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面对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挑战,华艺秉承创新突破的精神,持续探索建筑创作的无止之境。
-- END --
原文来源:《创造力:华艺设计 耕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