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节|高波: “极低温”研究里的炽热情怀

编辑: | 2022-03-08


2021年10月21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开展,集中展示“十三五”以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微信图片_20220308092010.jpg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5开尔文~24.5开尔文温区定压气体折射率基准级测温装置”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深空探测、可控核聚变装置等50%以上的大科学装置的核心部件都需要在稳定的极低温环境(通常指-248.5939℃以下)中运行。


测量极低温靠一种标准温度计来测量,而这种温度计国内还不到10支——它们已经“服役”近半个世纪了。


微信图片_20220308092016.jpg

高波研究员


如今,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高波研究员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原创性地提出了“
定压气体折射率基准测温原理”,并在2020年建成了极低温区基准级测温装置高波的眼睛里闪烁着光彩:“在-268.15℃~-248.65℃温区,我国建成的首套基准级测温装置,准确度和测量速度均为世界第一。”


极低温区基准级测温装置不仅填补了我国在温度计量领域的空白,实现了这一温区量值溯源的自主可控,更实现了“零”的突破——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参与到极低温区国际温标赋值的工作中,目前,这种中国原创的方法已被国际温度咨询委员会收录,获得了国际官方认可;这套装置,也成了极低温区测温装置的世界级“标杆”。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将它测得的温度称为“中国温度”。


2019年高波演讲《低温计量追梦人》


微信图片_20220308092019.png


2020年10月,高波荣获“2020年度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


高波,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法国国家计量院计量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副主任。1999年毕于哈尔滨建筑大学,获暖通与空调专业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9-2011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2011年4月加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14年-2018年期间,为法国国家计量院访问学者,开展多次访问研究。


主要从事低温温度计量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提出了定压气体折射率基准测温方法,获国际温度咨询委员会官方认可和推荐;基于原创测温方法,突破了极端稳定的多场环境测控瓶颈,建立了国际首套5-24.5 K温区定压气体折射率基准测温系统,热力学温度测量结果优于国际最好水平,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推动了我国低温温度量值溯源体系的建立。


为国际温度咨询委员会接触测温分会“特邀专家”,“973”项目负责人及首席科学家。低温区国际温标草案制定人、欧盟科学计划“重新定义开尔文计划”中国极低温区负责人、亚洲科学院“杰出青年女科学家”中国代表。


图文来源:

● 光明日报:极低温区基准级测温装置(2021-11-29)

https://mp.weixin.qq.com/s/ud52DGNnq4anJs-lEiB9RA

●《中国科学报》“极低温”研究里的炽热情怀(2021-11-19)

https://m.gmw.cn/baijia/2021-11/19/35323671.html

● 高波研究员荣获2020年度胡刚复物理奖

http://www.bjb.cas.cn/rcjy2016/202010/t20201014_5716091.html

● 高波研究员获北京分院“决胜率先、行动在我”主题演讲比赛决赛二等奖

https://mp.weixin.qq.com/s/EslfOWklx652nGXm0lXFBQ


本文转自HIT建筑分馆,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