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
“80年后,面对生长在和平年代不同背景的观众、宁静的场地,建筑该怎样诠释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置身娄山关千峰万仞、重岩叠嶂的如画景色,建筑应以何种姿态介入,并与之相得益彰?诗词《忆秦娥·娄山关》意境深远,如果艺术之间存在共通与相融,那么建筑又应以何种语言向文学艺术致敬?”,当建筑师任力之带领团队首次现场踏勘时,这样的问题油然而生。
▲左图 图片来源:Google Earth
出于对自然地形的尊重,建筑主体功能置于地下,构成的基本元素仅以两道曲面形成垂直墙面与水平坡道,交叠围合,在下沉的展陈空间上方及四周形成一组开放或半开放的空间。
建筑以平静、冷峻的语汇述说历史故事,表达战事的艰苦与残酷,营造文学意境。通过材料的初始质感与不事雕琢体量间的“刚性”交接,构建历史事件的自然时空,使之成为传达概念与意境的工具。
关于节点的建构设计,设计团队感兴趣的是如何在关注建筑艺术的建构性同时,不削弱建筑再现价值的能力,并在探索建筑的本体呈现的同时,不忘建筑形式表现其他意义的诗意可能。
▲下沉庭院与序厅
▲地下一层门厅内景
▲建筑局部
▲结构体系
▲总平面图
▲交通流线
陈列馆的空间层次恰当地回应了基地所处的环境和内部功能的运作需求,正如弗兰姆普敦对空间体验丰富性的描述,“身体在高低不平的表面上游荡,每走一步都有交替变幻的三维景色让我们的双眼应接不暇......,在这里,身体与大地表面的作用能够产生某种‘视觉’与‘声学’的共鸣。”
▲入口空间回眸
从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的创作可以看到建筑师延续了以往在文化建筑项目中对现代性、地域性与理性逻辑的探索,并尝试与艺术性的结合中获得突破。设计所呈现出的诗意深深打动了以Alexander TZONIS教授为代表的“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设计论坛及大奖”评审团,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斩获金奖。
---END---
微信编辑|张 媛
文中未标注摄影作品均由章鱼建筑摄影工作室拍摄
图片版权归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所有。 转载请注明“建筑匠人”微信公众号
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网建国70周年大型约稿活动是在陈轸秘书长指导下进行的一次公益宣传活动,旨在宣传建国以来为建筑设计行业做出突出贡献设计师、宣传有影响力的建筑作品、宣传改革创新取得一定成就的设计企业和领导人,激发行业正能量,为行业创新发展呐喊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