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城市:针对新冠疫情,社区规划师对公共领域与应急管理的行动建议

编辑: | 2020-02-05


 

钱睿

 

一座伟大的城市,可以教会我们的东西

是任何一所大学都无法传授的

真切的人性关爱与环境,经历与成长带来的责任感

以及生存中绝对需要的相互依赖

——赛斯.

 

 

城市因人而伟大。

 

2020年初的中国武汉,一座千万人口的特大枢纽型城市,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疫情,让我们重新审视空间规划设计领域该如何应对如何在非常时刻强化自身的公共政策属性,缓解疫情给城市治理、公共管理带来的影响与冲击。

回看历史,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出现,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处理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经济生产规模迅猛发展城市管理滞后从而产生的公共卫生、公共健康、公共医疗问题。

这段时间,我们看到了很多市民,在紧急情况下,不知如何继续恰当使用城市;也看到很多城市,非常时刻,不知如何快速准确反应,为市民提供一个信息透明决策高效治理有效值得相信的公共环境

这无一不在考验着城市的韧性”(Urban Resilience)。我们的城市能否,又该如何,从这样的事件中恢复,并建立应对未来其他潜在冲击的能力?

我们认为,对城市工作者而言,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形成以韧性城市为基础的城市公共领域应急管理与使用规划,确保在疫情防治的各阶段,整个城市都能够安全、健康继续运行,市民能得到良好的关切,同时避免过度焦虑。

 

结合规划与设计专业的特点,我们公共概念入手,综合公共空间,及相关公共政策与公共参与三个面向,提出 “2020·中国韧性城市公共领域与应急管理行动建议,这将成为未来一年重点研究领域

 

同时,笔者衷心希望能与各位共同探讨文中相关议题希望本文可以为公共部门,企业以及专业机构,与广大市民提供一定参考——这次疫情防治无疑是一场艰巨、持久、全面的城市保卫战我们相信它能促使中国城市重新思考健康发展之路。

 

公共领域

 图片1.png

公共空间·公共领域是城市中不受任何限制便可自由出入使用的空间上图是著名的诺力地图——城市发展史上第一张公共空间地图白色区域是罗马的公共空间这张地图可以帮我们理解,公共空间不仅包括室外公共空间也包括室内不限制便可自由出入、使用的空间。

面对疫情,公共领域是重要的治理工具,承载市民社会生活的重要容器是维持城市公共健康、公共卫生的重要空间载体还是维系整个城市社会关系的基础网络。笔者坚信,无论从规划设计还是管理角度,一座城市的公共领域都是最重要的。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公共领域又是帮助城市恢复基本运行建立公共信息渠道以及缓解负面影响的基础。

 

总体目标:梳理目前已确定的公共空间系统与公共领域运营管理规则,优化分类与设计;建立应对城市安全问题的公共空间使用导则

总体策略:针对不同场景,结合新技术,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制定全市以街道为单元的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与运营规划与行动方案;调整部分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优先落实关键人流集中节点尽快成网

主要参与方:政府相关部门、医疗机构,咨询方,责任规划师/社区规划师,企业,市民

 

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 重新梳理全市公共空间、公共场所的类型与级别不可局限于室外开敞空间;

 

此次防疫是一场全面的城市保卫战武汉等地已采取最为严格的封城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为前提,我们建议城市相关部门应尽快以人员活动密集程度、面积、与公交接驳关系,3-5-15分钟步行范围内居民密度等指标为依据,重新梳理并完善现有的公共空间系统,包括平时常被划为其他类别的重大交通枢纽、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学校、医院等公共空间

 

➢ 配合新梳理的公共空间系统,调整平日与非常时期内各级公共空间使用规则;

 

基于新的公共空间系统,规划部门应联合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相关部门制定全新的城市公共空间使用导则,与防疫期间公共空间使用导则与管理细则;明确界定不同条件下不同使用场景的使用与管理细则;这将大幅减少政府的管理成本,同时,也将有机会为市民提供更为精准的公共空间设计与维护。

 

➢ 以社区公共空间为最小单元进行规划与设计优化,特别是需要规划设计能促进健康生活的公共空间,增加公共卫生监测与应急用途的临时或永久设施,形成去中心化的公共设施网络;

 

随着构建社会治理精细化、现代化格局工作推进,我们建议以社区公共空间为最小公共空间治理单元(包括社区花园、社区中心等),对全市的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进行优化;前面提到要以市民的真实使用场景为依据,以目前的防疫工作为例,我们建议:

 

疫情期间,一切以疫情控制为最优先要求,限制高使用密度地区的公共空间使用,并将此类空间划定为应急响应或避难空间,提供消毒水、消毒片、口罩、酒精等物资销售/领取站点,每日消毒;在保证个人隐私不被侵犯的情况下,通过紧急增加热感/红外公共摄像头或体温与空气环境(飞沫、颗粒物)监测设施保证疫情期间的公共环境安全; 

 

疫情逐步稳定之后,逐步恢复社区内的公共空间使用补充设置如社区农园社区健身步道之类的活动型设施,鼓励每日户外活动,逐步培养居民对健康生方式的认知;通过增加社区医疗箱、自动消毒的健身设施与紧急急救灯杆等途径,完善社区医疗设施;

 

同时,笔者建议结合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与数据采集、融合技术,对已有的公共摄像头增加健康异常体征行为的人工智能学习训练,规划长期稳定的居民健康指标检测装置与传感器矩阵,收集相关公共场所的健康数据,建立长期追踪的城市健康数据平台(注:需要特别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而后,结合区块链技术,整合包括城市公共空间在内的城市公共资产,建立城市公共资产管理与运营区块链;为市民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的同时,形成高安全度、高信任度、高效率的去中心化社区服务网络;打通技术与城市物质空间的治理通道,精准有效地配置城市公共资源。

 

➢ 将可以接治新冠病毒病例,与设有发热门诊的定点医疗机构周边的公共空间划定成为特别管理区,分时、分区域由先关医疗机构牵头进行特别管理;

 

另外,笔者强烈建议将可接治新冠病例,与设有发热门诊的定点医疗机构周边5分钟步行范围内的公共空间划定为特别管理区:疫情发展时期,利用这些空间增设接诊病员的候诊、分诊区域及简易设施,保证流程不相互交叉,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疫情稳定后,这些空间仍可作为相关的疫情防治空间,分时段进行特殊管理;疫情结束后,我们建议这些空间医疗机构与其所处街道及周边社区共建成为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城市应急避难网络的重要节点。

 

公共政策

 图片2-1.png

2020春节期间的北京三里屯

 

市民都希望确认自己所在城市是安全的;此时任何语焉不详都会带来不安定心理。

笔者认为此时城市特别需要精准度高、针对性强的公共政策工具与前文提到的公共空间行动建议紧密配合,保障城市公共领域内的空间优化策略、实施落地、管理运营的连贯性

一方面,疫情防治期间,各种信息复杂;普通市民很难过滤、筛选

笔者仅从城市使用者的角度建议,公共部门以天为单位,向全市、全国公开各种相关数据,公开与公共领域管理直接相关的各种具体决策,有选择公开下一步政府的工作计划;让医务人员市民,能够安心、齐心地面对抗疫工作。而疫情稳定后,更需要长效的政策与公共空间相关措施配合形成可落地的城市公共应急管理机制。

 

总体目标:修复已经发生的冲击;预防未来持续的影响

总体策略:市一级政府协调有关机构制定精准有效的城市韧性相关公共政策包

主要参与方:市政府职能部门

 

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 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以街道为最小单元,按疫情中、疫情后为区分制定、明确各部门之间的事权边界与关系;

➢ 确保出行、医疗、食品供给、物流、公共安全、废弃物收集与处理等城市基础服务不间断,并针对疫情适时更新服务标准;

➢ 可否制定推广信息基础设施的相关政策;保障对城市应急管理与防灾基础设施的前瞻性投资与建设;

➢ 需要制定技术准则与相关法规,增进市民与公共部门之间的信任,促进社区凝聚力;主要配合新技术与公共空间中建议的相关措施的耦合(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与高速移动互联网);如,建立数据收集网络、数据平台、城市公共资产运营平台等; 

➢ 完善与维护城市公共资产管理机制,制定并出台城市公共资产管理运营区块链的相关规则,尽快形成全域互联的、公共领域与公共资产高度耦合的公共政策包;

 

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社会动员对城市来说至关重要

笔者从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角度出发认为目前疫情防治阶段,全面社会动员在操作层面有交叉感染风险笔者咨询过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后,在此建议仍以社区为单元,最大限度动员社区内有医疗、急救知识的市民同时,社区干部物业代表,经过充分培训后,再酌情参与相关工作,以避免因缺乏基本技能、知识导致更多风险或误解。 

 

当疫情趋于稳定时,笔者相信市民已有基本的防疫、公共卫生基础知识这个时候,搭建有效、专业的志愿者服务平台十分必要一个专业的志愿服务系统,将在很长时间内协助相关部门完成以上各种工作,以及抗疫的善后工作。博众人之力,分门别类,按部就班,保障市民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以实际行动培育市民、政府、企业、社区责任规划师等多方之间的凝聚力与信任感。

 

总体目标:有效动员全社会的积极性,多方协力应对疫情,并形成长期有效的预防机制

总体策略: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通过街道社区治理单元,动员并组织志愿者参与相关活动

主要参与方:政府、医疗机构、街道、社区、责任规划师/社区规划师、志愿者、居民

 

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 明确疫情防治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与不同专业的社会动员需求

➢ 以社区为抓手,结合 “新技术组织建立社会动员的技术平台

➢ 建立分级、专业的志愿者平台不同级别和专业应对不同需要

➢ 建议街道、社区充分与市民沟通,培养市民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权利、责任与义务的公共意识;确保市民共享社区公共空间和公共资源

➢ 以社区为单元,提升社区所有居民的责任共担意识,鼓励和促成立足于社区公共参与的城市韧性规划和策略制定

 

 

2020年,这一涉及全球众多城市的公共卫生事件,为城市发展之路敲响了警钟:我们永远无法达成一个没有疾病的城市,但理应拥有一个安全、健康、繁荣,并能应对各种危险、突发情况与长期挑战的城市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作为一名城市设计师、社区责任规划师笔者希望借此机会,与所有人分享以上思考;也希望可以从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公共参与三个方面继续回答,有关一座城市该如何应对各种挑战、并从灾祸、瘟疫、战争中自我恢复的城市韧性的问题 

 

 

敬请关注后续文章。

笔者邮件:wilson11@126.com

 

特别感谢:

 

AECOM亚太区高级副总裁  刘泓志先生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 陆铭老师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   唐磊老师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   冯斐菲女士


作者简介

钱睿

先生是AECOM一名跨专业背景的城市设计师;拥有来自哈佛大学景观设计硕士以及密歇根大学城市设计硕士学位;这为他提供了独特的专业视角与技能。同时,钱睿先生也一直致力于通过专业实践来进行跨领域、跨专业的研究工作,如,城市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法论研究。近年,他先后被聘为北京市朝阳区责任规划师,以及北京建筑大学外聘导师,负责制定四年级于毕业年级城市设计方向的教学计划。同时,钱睿先生还被密歇根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邀请参与年度评图与系列专题讲座。

 

2016年,钱睿先生作为城市设计师回AECOM中国区,并同时承担AECOM战略发展城市设计专项经理职务,参与了一系列诸如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南中轴,雄安新区,北京城市治理与更新机制初探等战略性项目或研究计划;在加入AECOM之前,钱先生曾作为城市设计师任职于哈佛大学环境与技术研究中心,Goody Clancy & Associates, 和Cooper Robertson and Partners, 并赢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规划、设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