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匠名人堂第⑨讲|祁斌:在地·在时·在人; 郑勇:场所与地域

编辑: | 2020-08-10

585-305(大16开).jpg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建筑设计企业的工作方式,居家办公、网络学习交流成为新的常态。为了积极有效地宣传“行业优秀勘察设计奖(建筑设计)”获奖作品,促进学术交流,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的指导下,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网(中设协建筑设计分会官网)特组织策划获奖主创建筑师开展“筑匠名人堂”大型学术报告网上系列直播,分享项目设计中的创作理念、技术难点。
“筑匠名人堂”网络直播已于5月正式启动,邀请获奖主创建筑师做学术报告直播,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网在协会官网、官方微信平台、建筑匠人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进行广泛宣传。






8月8日  / 19:30-21:30





嘉宾介绍及直播主题


900徐峰.jpg


主持嘉宾:徐 锋

《云南建筑》杂志社主编、云南省建筑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学会“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 

前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总建筑师




本讲嘉宾:祁 斌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副总建筑师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APEC注册建筑师


祁斌,2009-2010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设环境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体育建筑学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体育建筑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第二届“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在大型公共建筑、文化建筑、体育建筑等领域有较多实践和优秀作品;建筑作品获亚洲建筑师协会设计金奖、国家设计银奖、省部级建筑设计奖等3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专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兼任清华大学等多所院校研究生导师、客座教授;

建筑代表作品有: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下沉花园2#院、 2008奥运会北京射击馆、2008奥运会飞碟靶场、北京海淀社区中心、徐州音乐厅、徐州美术馆、徐州水下兵马俑博物馆及汉文化艺术馆、李可染艺术馆、徐州南湖水街、徐州珠山艺术街区、张立辰艺术馆、尉天池书法馆、喻继高艺术馆、徐州汉画像石解密馆、泉山森林公园游客中心、睢宁文化艺术中心、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纪念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总部暨亚洲金融大厦、菏泽市民文化中心等。

直播主题:在地. 在时 .在人



演讲项目介绍

徐州汉画像石解密体验馆

汉画像石解密体验馆位于徐州汉文化景区内竹林寺山下,选址于既有废弃厂房空地,通过积极的建筑空间织补场地环境,体形顺应山体走向缓缓抬起,以低矮、舒展的姿态嵌入地形,丛林掩映。
以山脚下原著民居为原形,将整体空间分解为五个合院尺度的院落,顺应室内空间并在屋顶形成错落有致的内坡形态,通过第五立面与场地的人文传承和环境肌理取得内在的协调呼应。
材料语言运用地域化建造技术,就地取材、手工拼砌,朴实自然的石外墙表皮保持了脱胎于场地的生长延续性。墙身顶部收分,增强敦厚的观感,呼应地方和建筑主题的人文气质。
适宜的体量与形态、生于场地的表皮和肌理使整体建筑以谦逊的姿态实现了其在地性存在的亲切感,与山水自然有机融合。
▲徐州汉画像石解密体验馆—西北侧鸟瞰

▲徐州汉画像石解密体验馆—东南侧人视

▲徐州汉画像石解密体验馆—主入口

▲徐州汉画像石解密体验馆—东南侧鸟瞰
项目地点 :江苏省徐州市汉文化风景区
用地面积:7187㎡
建筑面积:2445㎡
设计时间:2014.12--2016.08
竣工时间:2018.05


徐州珠山艺术街区

珠山艺术街区位于徐州市云龙湖风景区南端,依山傍水、环境宜人。规划包含艺术街区和环山艺术馆群两部分,功能集文化、展示、旅游、休闲、观景于一体。

艺术街区由一组内外串联、空间渗透的建筑组合而成。空间构成借鉴传统村落的构成节奏和生成基因,运用呼应、转折、停顿、渗透等空间操作手法,在当代化的街区中营造出传统村落一样自然生长的格局,错落的折形屋面又将传统街区的空间构成勾勒得清晰传神。

环珠山脚下规划一组徐州当地艺术名人的艺术馆集群,贴合场地展开一组和而不同的个人展馆。每个建筑均结合艺术家独特的艺术成就,在建筑的空间生成、气质营造方面表达其作品的人文内涵,成为云龙湖畔富有人文情怀与艺术气息的城市新景观。

▲徐州珠山艺术街区—东南侧鸟瞰

▲徐州珠山艺术街区—街区一隅

▲徐州珠山艺术街区—尉天池书法馆

▲徐州珠山艺术街区—内街
项目地点:江苏省徐州市汉文化风景区
用地面积:79953㎡
建筑面积:100252㎡
设计时间:2013.09--2014.08

竣工时间:2018.03


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纪念园

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修建工程位于江苏邳州市戴庄镇西南,建设于自然山体的原生环境之中。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纪念园以地域原生、景观地貌、遗址保护、缅怀历史、祈愿和平为设计理念,整体规划和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了对原生景观的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保护,以及对原有禹王庙遗址、战壕遗址等人文景观的保护性修建提升。强调建筑以及景观与大地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局部融入地形化的改造和建设,将人的行为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从而实现了整体规划的完整性、逻辑性和统一性目标、建立建筑、景观与大地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具有人文感和纪念情怀的纪念性景观和建筑园区。

▲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纪念园—抗日纪念馆鸟瞰

▲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纪念园—鉴池

▲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纪念园—抗日纪念馆人视

▲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纪念园—战壕

项目地点: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戴庄镇

用地面积:25.6ha

建筑面积:3600㎡
设计时间:2014.6.-2014.12
竣工时间:2016.07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供稿






本讲嘉宾:郑 勇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建筑师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郑勇,2006年被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010年被评为“四川省工程设计大师”,2018年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担任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建筑师协会等多个协会的社会职务和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的兼职教授,承担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从事建筑设计30 余年,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在博览建筑、高级酒店、超高层建筑等领域均取得了突出业绩。获得国家及行业协会设计奖十余项。

建筑代表作品有:成都677项目、四川大剧院、成都东客站、埃及国家会议中心、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成都锦城湖酒店、简阳文化体育中心、四川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及博物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科技创新基地科研综合楼、赤道几内亚马拉博会议中心、青白江区文化体育中心等。

直播主题:场所与地域

内容提要 

在快速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探讨建筑场所性、地域性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地域背景下的建筑创作提倡通过表现地域环境中的自然及社会文化特征,创造出具有归属感的场所。本次线上分享三个建成项目,其中西昌邛泸景区游客中心及大门设计以它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人文背景为出发点,探寻了场地特征和场所精神对于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并侧重于使用者的场所体验,重新审视场所精神的内涵。另外两个项目以四川大学喜马拉雅文化及宗教研究中心、四川大剧院两个项目为例,从四川地域文化因素入手,探讨建筑创新与文化传承间的关系,以求得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项目介绍

西昌邛泸景区游客中心及大门设计

该项目紧邻西昌市原生湿地公园,已于2018年8月全面落成,最后建成的状态呈现出了较好的设计完成度,它不但实现了设计最初的期许定位——成为西昌城市地标,它更成为了当地市民及旅游者的一处喜爱之地,24小时的公共开放性,吸引着当地市民及旅游者前来探索及游玩。

设计方案力图在建筑与湿地环境之间建立有力的联系,通过地景化建筑处理,让部分屋顶从地面逐渐升起。空间组织从彝族聚落特有的“土掌房”获得灵感,有感于当地居民在屋顶晾晒粮食、互通来往的场景,建筑设计通过起伏、连接的屋面为市民及游客提供游憩交往的场所。外立面材料选择了绿色环保的装饰混凝土轻型墙板,通过手工设计模板控制混凝土表面横向肌理,使每块外挂板肌理都在统一之中又呈现出细腻微妙的变化。

▲西昌邛泸景区游客中心及大门设计-东北角鸟瞰图

▲西昌邛泸景区游客中心及大门设计-入口坡道透视图

▲西昌邛泸景区游客中心及大门设计-种植屋面

▲西昌邛泸景区游客中心及大门设计-种植屋面与市民

▲西昌邛泸景区游客中心及大门设计-总体鸟瞰图


四川大学喜马拉雅文化及宗教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喜马拉雅文化及宗教研究中心项目位于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东侧,用地面积8270㎡,建筑面积4120㎡。该项目是一个研究泛喜马拉雅带各国文化及宗教,并对其艺术品进行展示的场所。
建筑由博物馆和南亚研究中心组成。设计借鉴川西院落,由大小不同的四个庭院组织了两大功能部分。做到建筑内有庭院,庭院中有建筑。建筑体量设计了传统坡屋顶并对其进行了现代手法的处理,以此来体现四川民居的特点。建筑外墙选用灰砖、木材、钢充分表达出传统民居的材质和色彩的特点。整个建筑用现代手法体现四川民居及场所的特点和神韵。

▲四川大学喜马拉雅文化及宗教研究中心-东北角鸟瞰

▲四川大学喜马拉雅文化及宗教研究中心-博物馆南侧立面

▲四川大学喜马拉雅文化及宗教研究中心-博物馆与研究中心二层

▲四川大学喜马拉雅文化及宗教研究中心-博物馆主入口透视


▲四川大学喜马拉雅文化及宗教研究中心-博物馆边庭交通


 四川大剧院

四川大剧院项目位于天府广场东侧,建筑面积59400平方米,由1601座特大型甲等剧场,450座小型甲等多功能剧场和900座乙级中型电影院组成,是四川省重要文化地标。

大剧院巧妙的将原锦城艺术宫的文化历史记忆融入到新建剧院中,是新老建筑传承的典范,底层架空广场为市民开放,形成城市会客厅。造型上从传统建筑造型中吸取养分,提炼出缓坡屋顶、深挑檐等传统建筑元素,以印篆体书写“四川大剧院”构成建筑立面的核心要素,彰显剧院建筑特有的文化内涵与灵动气息。项目位于城市中心,用地十分紧张,为满足综合剧场功能,设计采用剧场叠加的处理手法,上述特点在国内尚属首例,且总投资仅约8.9个亿,四川大剧院的成功将会给国内紧凑地块上修建综合性大剧院提供良好的借鉴。

▲四川大剧院-城市西南角鸟瞰 

▲四川大剧院-沿街主透视

▲四川大剧院-大观众厅透视

▲四川大剧院-架空城市客厅

▲四川大剧院-新老传承的“红墙”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供稿




直播时间


8月8日 19:30--21:30

欢迎届时进入直播间收看!



听讲方式


本课程首播为公益讲座,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直播间。
如有问题可在底部留言,以便嘉宾直播时集中解答。


扫码进入直播间

二维码.png

直播嘉宾相关资料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提供

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网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