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建筑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圆桌对话》是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分会的指导、中设协建筑设计行业网(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网)主办的公益直播。2021年8月27日召开数字化转型第①谈,邀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分会智慧城市和建筑研究推进工作部秘书长张玮斌主持,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霆参与对话。李董从政治经济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层面阐释了当前设计院数字化转型的几个要素,从建筑设计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剖析了数字化转型的深层内涵,它可能不是一次简单的改革而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转型过程中必须把数字化和EPC、全过程工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可以实现整个行业的颠覆和创新……现将对话整理成文以供大家交流学习,欢迎文末留言讨论。

↓ 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思考与实践(视频由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近几年来,中南建筑设计院一直在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去年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数字化转型的典型企业,是我们建筑设计行业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单位,也是整个建筑行业的一种荣誉,请问李总,您关于建筑设计行业数字化转型有什么思考?现在我们建筑设计行业内卷化比较严重,数字化转型为我们建筑设计行业摆脱内卷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分析数字化转型,应该从政治经济学的层面出发。我们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层面九个要素来分析,就会得出一个比较全面的判断。有相当多的企业把数字化转型停留在生产力这个层面上。生产力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对于建筑设计院,生产力三要素一个是人,一个是生产工具,再一个是产品。有相当多的设计企业,把数字化转型停留在生产工具方面。最典型的观点就是换枪,过去的枪落后了不好使了,换一杆先进的枪,这个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就比较狭义了。即便从生产力层面上讲,也有三个要素,首先是人,我们要转变为有数字化思想的人和掌握数字化能力的人;那么这注定要淘汰一批人,现有的人要进行能力提升。第二个要素,生产工具:就是软件及硬件。第三个要素更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就是我们的设计产品,现在我们交付的产品还是二维图纸。可以这么说,我们建筑设计行业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标志就是能不能消灭二维图纸,只要二维图纸还存在着,我们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就没有成功。为什么?因为你的产品就不是数字化的产品,这个二维图纸在高端制造业早就消灭了。数字化产品应该说是我们数字化转型成功的重要标志,我们建筑业要消灭二维图纸,就必须引入制造业的MBD三维标注技术,在这方面,我们还刚刚起步。第一要素:所有制,就是建筑设计院的数字资产一定要转变为资本。第二要素: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地位和相互关系。我们建筑设计行业、企业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我们在整个产业链当中的地位。目前我们的地位是越混越低。以前是有甲方,我们当乙方;现在又多出来一个工程总承包公司,我们可能变成了丙方。如果我们通过数字化转型能够实现“一个模型干到底”和“一个模型管到底”,那么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转型提高我们在整个产业链当中的地位。就像苹果公司一样可以控制制造商,也可以控制使用方,这是更大意义上的转型。第三要素:分配形式。建筑设计企业在建筑产业当中,能不能通过数字化转型在这个产业链中拿到利润大头?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更严峻的一个课题。比方说,像苹果公司通过控制ios操作系统,通过控制他的核心技术,可以取得苹果产业链当中利润的大头,请注意他并非制造商,也不是零件供应商,他就是家设计院和研究院,但是他同样可以拿到利润大头。这可以得出对我们有启发的结论:建筑设计院,尤其是大型的国有建筑设计院,要摆脱内卷化,必须通过数字化转型来转变我们的商业模式,就是在商业模式方面进行彻底的创新。目前,我们建筑设计院的商业模式很简单,就是为甲方服务,找甲方要设计费。也就是我们的顾客非常简单,只有一个顾客,就是甲方。那么,能不能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一个模型干到底”和“一个模型管到底”?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模型,控制整个建筑行业的产业链,那么我们可以上下通吃,除了找甲方要设计费之外,我们还要向总包方、向专业分包商、向设备供应商收取全过程的数字服务费。通俗地说,我们吃了上家吃下家,上下通吃。那么我们的顾客就已经重新定义了,我们的顾客不仅包括甲方,还包括乙方、丙方、丁方……,这个工程的所有参建方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顾客,那么我们就可以实现商业模式的颠覆和商业模式创新,这个我认为才是要害。要实现这个商业模式的创新,必须把数字化和EPC、全过程工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紧密地结合起来,因为我们的顾客变了,我们不仅仅是为业主服务,我们也为总包方服务,为分包商服务,为供应商服务,那么我们就必须懂他们,如果我们不懂施工总包、不懂专业分包,我们怎么为他们服务?换句话说,核心还是要提升建筑设计院自身的全过程服务能力,深度参与EPC业务、全过程咨询业务、建筑师负责的业务,而且把数字化和这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不要分家,分家就没有优势了。有几位老前辈就反复告诫我们,你们建筑设计院搞EPC没有优势,因为你们没有工艺。冶金行业、化工行业,他们有工艺,他们有做EPC的优势,你们建筑设计院就会建一个空壳子,没有工艺,所以你们牵头搞EPC注定是没有优势,不会成功的。但是,一旦我们把数字化搞成功了,这个数字化本身、智慧系统本身就是我们的工艺,就是我们最拿手的东西,这样结合起来,我们建筑设计院牵头搞EPC就具有施工单位难以具备的优势,这样的话就可以实现我们整个行业的颠覆和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建筑设计院的数字化转型,可能不是一次简单的改革,而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我们现在正在做BIM的事,在思考CIM的事,听说您在研究PLM、CLM,能否介绍一下PLM和CLM?
在数字化技术方面,高端制造业远远领先于我们建筑业,大致领先了二十多年。举个例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波音公司在造波音777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全过程无纸化,从三维设计直接过渡到三维制造、三维安装。我们建筑业至今还没有一个项目真正实现,至少落后了30年。BIM是建筑业基于建筑师的思维提出的概念,在高端制造业,是PLM,就是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和BIM不太一样,PLM除了三维建模、三维CAD之外,它还有三维数字仿真CAE,加上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再加上项目管理,都加在一起构成PLM系统。换句话说,BIM在PLM里面是非常小的一块内容。在城市层面有一个CIM(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就是城市信息模型。CIM概念从一提出来,就已经落后了,因为更广义的概念应该是CLM的概念(City lifecycle management),即城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目前CIM是提供一个数字城市的模型,但是远远不够。我们要基于城市的数字模型,基于CIM技术,在这个基础上,开展城市级的数字仿真。比如说像郑州的洪涝灾害,我们完全可以开展基于城市数字模型的洪涝灾害仿真;我们还可以进行抗震韧性城市的仿真、进行台风灾害的仿真,这才是我们建筑设计院的独有的巨大优势。PLM是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当我们把建筑物视作Product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来自于制造业的PLM平台引入到我们建筑业,就可以实现“一个模型干到底”和“一个模型管到底”,就可以改变我们的生产关系,彻底颠覆我们的商业模式。要颠覆商业模式,必须让这个数字模型控制全产业链。除了在设计阶段起到控制之外,我们要控制全过程采购、全过程的计量算价、全过程的施工管理、项目管理,那些都在我们这个模型上干。不是设计单位做个模型,施工单位再另搞个模型,这个模型始终是由设计单位控制的;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让我们的下游企业提供数字管理服务费,所谓商业模式创新,根源就在这儿。CLM是PLM的放大版,不然搞CIM反而是规划院的优势,不是我们建筑院的优势了;一旦进入到城市数字仿真,规划院就很难完成了,只有我们建筑设计院可以搞CLM、搞城市级的数字仿真。数字化和装配式怎么结合?在碳交易和人力成本提升的背景下,数字化和装配式的抉择,是不是设计院的一个发展方向?
我们对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内在逻辑要想明白。国家推出装配式建筑的政策,装配式建筑也叫做工业建筑,背后的内在逻辑就是要强迫建筑业转型为制造业。为什么?因为建筑业太落后了。后来,政府又推出EPC工程总承包的管理办法,这个政策背后逻辑也是要倒逼整个建筑业向制造业转型,因为几乎所有的制造业都是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后来国家又推出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对建筑业来说,也意味着要从建筑业转型为制造业。这三项政策内在逻辑是一模一样的。换句话说,把装配式的内在逻辑想明白了,就搞清楚了。装配式建筑就是要用造汽车的方式造房子,转型为制造业。数字化在制造业是怎么用的?装配式的PC件也好预制部品也好,就相当于制造业的一个零部件,一个机械的零部件,有什么区别吗?但是他对我们的数字模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我们的三维数字模型要能够精细到零件级,就是说一个螺钉都要建进去。现在我们很多三维模型的软件,他底层架构不行,精细度不够,很难精细到零件级,模型不能直接用于数字制造、数字建造。所以我们基于这个思考,中南院引入了达索系统的3DE,它是来自于航空业。3DE CATIA的底层架构可以精细到零件级,就是每一个螺丝钉都可以建进去,模型可以直接用于数字制造和数字建造,这就特别适合装配式建筑。所以,把制造业的逻辑带进来,就可以清晰地理解数字化和装配式建筑的关系。 点击图片链接:观看“设计牵头的工程总承包(EPC)全过程管理实战研修班”视频
1. 数字化转型|廖凯:设计院如何将BIM赋能的成本让业主认可?
2. 数字化转型 | 熊中元:设计企业数字化发展的5个思考
3. 住建部:全面强制推动超低能耗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