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常见木构建筑结构

编辑: | 2024-10-15


除了宋《营造法式》中建筑的构架体系外,中国还有另外一种构架分类体系标准,即穿斗式构架、井干式构架、抬梁式构架以及干阑式构架,这些构架是怎么定义的,它跟殿堂和厅堂构架是什么关系呢?本篇文章就和大家分享上述内容。

穿斗式与井干式构架,是两种中国古老构架方式,可谓是中国木构建筑结构两个最重要的源头,它们分别代表着承重结构分架连接分层叠砌构架体系的原始形态。


一、穿斗式构架    

穿斗式构架,又叫做立贴式,其最大的特征是无梁,其用串枋将柱子串接起来,构成一榀榀的房架,而檩条直接和柱头相接,再沿檩条方向用斗枋将柱头串联,形成整体受力体系,即所谓承重结构分架连接,其受力特征是依靠构件相互的拉结和连系求得平衡稳定,结构整体性较强,而正是由于构件间彼此拉结的较为紧密,因此穿斗式构架的构件截面普遍较小。此类构架形式一般是用于我们南方地区,如云南、川渝、江西、福建等地。

图片
(穿斗式构架横剖示意图
图片


(穿斗式构架立体示意图

图片
(穿斗式过廊

图片
(瑶族穿斗式民居

图片
(闵北穿斗式民居

二、井干式构架    

井干式构架,最大的特征是无柱,主要是使用圆木层层横放叠铺,形成井壁状的墙壁以及三角形山墙,同时在山墙上直接架设檩条和椽子,形成一个层层叠垒的空间,即所谓承重结构分层叠砌,其受力特征是依靠构件个体的自重和体量求得平衡稳固,结构整体性较弱,故而导致其受力构件用料较为粗壮。井干式构架一般用于我国东北以及西南山林资源丰富区域的民居。


图片
(云南井干式传统民居

图片
(云南井干式传统民居

三、抬梁式构架    

抬梁式构架是古建筑构架体系中最含糊不清的一种形式。与穿斗式和井干式构架相比,抬梁式构架既不是原生的结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结构类型,而且其营造做法和所指结构类型也没有非常明确,因此抬梁式构架可称为一种衍生的构架形式,同时其包含的结构类型和源头不尽相同。

相当于穿斗式和井干式构架,抬梁式构架最大的特征是有梁有柱。抬梁式构架从结构类型来讲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连架型抬梁式(源于穿斗式)叠型抬梁式(源于井干式),它们分别对应着宋《营造法式》的中厅堂式殿阁式,殿阁式的层叠构成与厅堂式的连架虽然在形式上看都具备抬梁的特征,实则有着本质的不同。

厅堂式构架,是穿斗式构架抬梁化的表现,即内外柱不同高,底层梁栿与内柱身卯接串联,与外檐柱头通过斗栱搭接,梁栿上设置短柱或驼峰,抬架上一层梁栿,其一侧搭设于短柱或驼峰之上,一侧与内柱身卯接串联,就这样依次按照步架逐步缩短,一直到屋顶脊槫,在梁头架设檩条,椽子架设于檩条之上,而在面阔方向则以枋类构件加以连接。具体可移步前期文章加以深入了解。  中国古建筑之构架体系二

图片


图片

(河北涞源阁院寺,厅堂造,连架型抬梁式


殿阁式构架,则是井干式构架抬梁化的表现,即内外柱同高,具有统一整体的水平铺作层,梁栿通过铺作架设于柱顶之上,梁栿上设置短柱或驼峰,抬架上一层梁栿,其两端均架于短柱或驼峰之上,就这样依次按照步架逐步缩短,一直到屋顶脊槫,在梁头架设檩条,椽子架设于檩条之上,而在面阔方向则以枋类构件加以连接。具体可移步前期文章加以深入了解。   中国古建筑之构架体系一

图片
图片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殿堂造,叠型抬梁式


从建筑结构发展的历程来看,前期偏重使用的殿阁式抬梁构架(层叠型抬梁式)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打破了层的观念和内外柱同高的营造思想限制,慢慢趋向于厅堂式抬梁构架(连架型抬梁式),其整体性更好,截面用料更为节俭,层叠型抬梁式做法继而逐渐失去其独立性和纯粹性。

按区域来划分,厅堂式抬梁构架在北方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最为常见,有时会出现与穿斗式构架混搭组合的情况,如穿斗式用在两侧山面,其余位置使用抬梁式,各取所长。

图片

(穿斗式与抬梁式混搭


四、干阑式构架     

干阑式构架,又被称为悬虚构屋,即先在地面打入木桩,桩与桩之间用梁枋进行拉结,形成一个稳定的建筑底盘,在木桩顶铺设木地板,再在其上房屋木架,上部区域构架形式没有限制,有的建筑使用穿斗式,而有些则使用抬梁式。干阑式构架一般用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区域的民居。

图片


图片

(我国西南地区干阑式民居)


以上就是穿斗式构架、井干式构架、抬梁式构架以及干阑式构架体系的介绍。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第2版)》——王晓华

2.《从建构思维看古代建筑结构的类型与演化》——张十庆

3.网络资料。




来源于古建漫谈 ,作者伊一伊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使用